•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白水新闻 >正文

聚焦创新驱动下的白水产业扶贫

时间:2017-06-27 08:29 作者:   来源: 来源:渭南政法网

技术精准对接

李忠槐和李红锋是西固镇四河村村民,均以种植设施大棚为主要收入来源,可经营收入却相差2万多元。究其原因,收入较少的李忠槐坦承:“栽得晚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技术跟不上。”

“精准扶贫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技术扶贫。”白水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任福俊表示,为加强农业科技引导、推广与培训,培育支柱产业,实行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产业扶贫,中心依托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渭南师范学院教授专家和农业、林业、果业、畜牧、商务等部门技术专家组建师资队伍,与县人社局精准扶贫培训相结合,建立产业扶贫技术精准对接110平台,以贫困户产业脱贫技术需求为前提,在贫困村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信心。

同时,依托产业扶贫技术精准对接110平台,成立了8个产业扶贫专业技术服务队分赴各镇(办)村,深入实际指导各镇(办)、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在镇村产业扶贫规划编制、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予以协助指导,将产业技术通过“集中授课”和“田间课堂”两种形式送到田间地头,实现产业技术对接常态化。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利用新型职业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扶贫。中、高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需带动至少5户贫困群众脱贫,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需带动至少3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可依据产业发展实际就近选择,与新型职业农民签订帮扶指导协议,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指导和跟踪服务关系,通过发挥新型职业农民“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互帮互助,助力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白水县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农业技术,推出智慧农民云平台,农民可以通过平台随时学习农技知识,还可以在线和农技专家直接交流。

企业引领推动

“精准扶贫不能靠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仅靠贫困群众自己造血,需要撬动市场这一主体,让企业真正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白水县农业局局长王杨军表示。

今年以来,白水县积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在贫困村规划建设扶贫产业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大力实施“一企帮一村,一产一户”的企业引领推动产业脱贫的基本策略。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63个贫困村与49家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社建立了产业扶贫联系,实现了产业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全覆盖。

白水县康惠粮果贸易有限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樊明华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包联了史官镇群英村、丰乐村、南彭衙村、北彭衙村四个贫困村。目前,已与贫困户签订果园半托管协议55户,托管果园291亩。托管期间,公司免费供应农资,提供技术指导,统防统治,苹果成熟后,还将以高于市场价0.3元的价格收购;有土地的贫困户,实施土地流转模式,每亩每年流转费700元,前五年未达产每亩补贴贫困户300元,6至10年每亩最低补贴500元,11年至15年每亩最低补贴1000元;土地少或无土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签订劳动用工协议,平均每人月收入2000余元;与60户贫困户签订现金入股协议,公司提供担保,贫困户从信用社贷款入股企业,年分红比例不低于6%;针对苹果销售难、卖粮难的贫困户,公司通过产品包销模式和签订小麦收购协议的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

贫困户持股、土地(果园)托管模式复制于白水县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实现贫困户受益、企业发展、产业升级、长效运行的产业融合发展目标。

贫困户持股模式,就是贫困户以资金、劳动力、农产品、土地、农业机械等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改变以前单纯的借贷、雇工、租赁的方式,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从“牵着鼻子走”到“携手一起走”的转变。截至目前,白水兴华、康惠等16家企业共吸纳2030户农民土地(果园)入股面积5688亩,650户和两个贫困村的专业合作社以果品入股企业生产、营销。

土地(果园)托管模式,即贫困户将土地(果园)托管给企业,由企业全权负责对果园周年管理,也可由贫困户自主经营,由企业负责技术指导、提供食品安全、优果、病虫害防控和土肥管理等核心环节的投入。年度经营收益扣除托管费用,增收部分由农户和企业按约定比例分成。被托管果农不仅能享受低于市场价15%的农资优惠,还能以高于市场价每斤至少0.1元的价格将苹果销售。

贫困户在企业持股或将果园托管后,新型经营主体还将优先选择贫困群众在企业务工,获得务工收入。

产业发展增速

紧扣产业扶贫,全力以赴抓脱贫攻坚。白水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适合县域特色的产业扶贫政策。该县提出,贫困户生产发展项目补助标准原则上对传统种养业每户累计最高补助1万元;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家乐等每户最高补助2万元。贫困户生产发展补助到户资金通过财政惠农“一折通”直补到户。

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白水县相继出台了涉及矮砧栽植、滴水灌溉、老园提升改造等一系列扶贫优惠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主导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在全县贫困户中已发展矮砧栽植1.8万亩、滴水灌溉1.2万亩、老园提升改造0.7万亩。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贫困户发展设施蔬菜、油葵、丹参等特色种植业,支持贫困户发展樱桃、葡萄、花椒、香椿等特色林果业,支持贫困户发展生态猪、土鸡、肉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核桃等特色小众产业。据统计,截至目前,在贫困户中已发展设施蔬菜200余亩、丹参种植6500亩、油葵种植2.3万亩、生猪养殖1.2万头、畜禽养殖15万只、核桃栽植300亩、花椒栽植2.8万亩,林下养鸡5万只,计划到10月份再发展油用牡丹2000亩。小众产业的较快增长,有力地推动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为贫困户早日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型业态迅猛发展。该县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村入户工程,实施贫困户扶贫产业全程信息化。实行一企一村,精准到户政策,促进休闲农业建设,加大农业旅游项目,采取灵活机制的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产业扶贫,项目是抓手,园区是平台,机制和模式是关键,这在白水县已经达成共识。但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实践、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正向大产业引领大扶贫,确保扶贫可持续不返贫这一根本大踏步砥砺前行。

返回网站首页

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