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22 作者: 记者 董献军 张晓玲 来源:渭南日报
收割、晾晒、入库。6月25日,随着白水县杜康镇杨河村40亩种子田颗粒归仓,渭南市“渭麦9号”良种繁育收获工作全面结束。
“我们这里,今年突然降温、持续降雨,给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我这块旱地整体长得不错,一共收了17200公斤,平均下来亩产430公斤。”种植户刘兴潮说。
去年秋季,白水县蓬芽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渭麦9号”种子田1400亩,刘兴潮这块地就是其中的一片。
“我们的种子田长得整体一致,纯度好。周边有不少群众想换种子;邻县蒲城的种子企业多次前来考察;外省山西、河南、河北的人,这两天也来要种子。”合作社技术员刘江卫说。
先到库房看质量,再到地里看纯度。6月22日清晨4点半,河北黄骅市兆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春明带着技术员,不远千里,驱车直奔白水县。下午3点多抵达蓬芽种植专业合作社,下车后顾不上喝一口水,就直接进入种子库。
黄骅市是典型的旱碱小麦生产地之一,近年来在良种良法助推下,亩产提升到240公斤。马春明引进的“渭麦9号”高产田块可以达到400公斤,示范推广面积前年10亩、去年1000亩,今年秋播计划扩展到3万亩。他们自己生产的10多万公斤种子远远不够用,这次来白水,就是想考察采购种子。
“在我们黄骅,‘渭麦9号’连续两年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落黄特别好,籽粒光亮饱满,农户愿意种,粮商喜欢收,推广应用前景广阔。”马春明说。
具有品质优良、抗逆广适、高产稳产等特性的“渭麦9号”,是30年来渭南市种业领域第一个国审品种和最高科研成果,并成功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3年)》。多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360公斤左右;2021年,在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421.2公斤,创陕西省渭北旱塬高产水平;2022年,在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孙镇试验站实收测产每亩601.6公斤,创全国旱薄小麦高产水平。
“我们的重点是加强抗病高产优质小麦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选育引进更多适宜当地生产需求的小麦良种。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加强种养结合良性循环发展,实现地力水平和生态同步提升,稳步推进我市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张养利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渭麦9号”的优良品性已得到市场认可,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积极引进。截至目前,“渭麦9号”在陕西渭北旱塬已推广12万亩,在河北沧州正在加速推广应用,同时,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等地正在示范种植,新疆喀什也加入试种行列。随着科研成果转化进程不断加快,“渭麦9号”将在更广阔的天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作出渭南贡献。
编辑:王倩
上一篇: 白水县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
下一篇: 白水县房前屋后换新貌 “一米菜园”受欢迎